我,山东人,兄弟姐妹11人,16岁为吃饱

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6314286.html

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的故事

我叫孙希光,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,跟着新中国一起长大。祖国一穷二白的时候,小家也是揭不开锅;祖国日益强大,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红火。

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。我就是靠着政策,躲开了饥饿,活了下来。不仅如此,我还走上了事业上的巅峰,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。

如今,我已经退休十余年,不能再为祖国做贡献。我只能做的是不拖孩子们的后腿,照顾好自己,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,所以我和老伴来到了养老院。

(戴上我的勋章)

我叫孙希光,年出生在山东德州,爸妈都是农民。当时没有计划生育,我们兄弟姊妹共11个,日子过得特别的艰难。

小时候,家里都没有什么吃的,喝的是地瓜干熬的稀汤,清澈的可以看到碗底,吃的是窝窝头,啃起来拉嗓子。可即使这样艰苦的日子,老百姓也是心满意足,翻身农奴做了主人,穷点、苦点那都不算事。

那个年代吃不上饭,更是上不起学。到了上学的年纪,因为交不起学费,多次辍学回家。回到家中,就在生产队里干活,挣工分。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,很多活干不了,也挣不到几个公分。队里便安排一些小孩子可以做的事情,合理地给点公分。

(年轻时的照片)

反反复复的辍学,孩子们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,未来的日子一样苦,学校老师决定改变这样的现状。老师便找到家里来,告诉我爸妈学费不用发愁,他来给我交学费。就在老师的帮助下,我读完了六年的小学。

在这期间,家里的日子依然没有好转。每次放学回家,家里的锅灶都是凉的,根本没有东西做饭。为了让肚子有饱腹感,我经常剥几瓣蒜,捣碎了,加点醋灌进肚子里。然后屁颠屁颠地去上学。

那个年代的日子太苦了,活着就是赢。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,吃饭不像现在讲究荤素搭配、科学营养,只要求有口吃的就可以;穿衣不讲究面料和样式,只要能有衣穿就可以,再多的补丁都不会嫌弃。

(饥荒年代的孩子)

年小升初,我考上了当地的初中。家里的孩子们都大了,吃穿用度变得多了,日子更是紧巴了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一日三餐,我喝的都是清汤水的面糊糊,一点营养都没有。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年。

初二那一年,为了活下去,我辍学了。

年,我们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。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的自然灾害,粮食和副食品短缺严重,老百姓都没东西吃。受灾最严重的就是几个产粮大省,其中就包括山东。

自然灾害让本就贫困的日子,变得更加艰难。这个时候,为了支援新疆建设,注入新鲜血液,GJ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赶赴新疆。

我一想,这是个机会,在山东呆着也是挨饿,还不如出去闯一闯,另寻出路。于是,征得家人同意后,我便辍学去支援新疆。

(六十年代的新疆)

一个地道的山东人到了新疆后,极其不适应。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,无论是生活习惯,还是饮食习惯和山东老家完全不一样。

但是我依然选择留下来,因为新疆有杂粮,能吃饱饭,回山东也就只有饿死的份。

工作上,我被安排在了新疆商业运输公司。顾名思义,这个单位主要就是运输,而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习开大车。年轻的时候,自己比较聪明,连学带悟很快就通过了驾驶证考试。

本以为出了师,可以独当一面。却没想到,领导揣着我的驾驶证不给我,不让我单独出车。原因很简单,我年纪还小,还是外地人,对当地的环境了解不清楚。新疆戈壁滩太大太长,又没有什么通讯设备,一旦出事就麻烦了。

(前苏联的吉尔卡车)

领导安排我跟着有经验的老司机学习。学习一年后,积累了一些经验,加上年龄也长了一岁,领导便同意让我单独开车。巧的是,当时正好从前苏联进口了一批吉尔卡车,我接手了一辆新车,开启了我的驾驶员生活。

在新疆的最初几年,我只是把这里当做工作的地方,每年都会回家探亲。单位对于探亲会报销来回路费,可当时的交通条件太差了,从新疆回山东老家需要坐七天七夜的火车。

在我二十岁那一年,我回家后,爸妈死活不让我走,除非我结婚。我便听从爸妈的安排,在老家找了对象,结了婚带去了新疆。

对于家属,单位是安排工作的,所以我爱人到了新疆后是和我在一个单位上班。从此,我在新疆不再是一个人,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,也就在那里扎了根。

(如今风景如画的新疆)

成家后,我更加努力地工作。在商业运输公司的这些年,我的开车技术每日都在精进,慢慢地变成了业务骨干。

年,粮食运输公司需要培养一批驾驶员,便调动了几个业务骨干过去培养新人。我便来到了粮食运输公司。

纵使是多年的老司机,也有犯难的时候。来到粮食部门的第一次出车,我就遇到了大麻烦。

开车通过达坂城后沟的时候,车子突然抛锚了,我直接傻掉了。一直以来,我只负责开车,从来不知道修车这件事。望着沟下哗哗的流水,心里凉了半截,这里的夜晚可是零下30度。

前不着村后不着店,我只能在驾驶室呆着,等待天明。虽然身上穿着当地特有的皮大衣,可以护到脚腕,但是依然抵不住又饿又冷,那个滋味真是不好受。

(新疆的馕)

熬了一夜,第二天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司机,我这心里才踏实了一些。那位司机看到我,直接把车停在一边,主动问我有没有吃饭?有没有喝水?带没带囊?

我直接告诉他什么也没有,车子坏了。他一听赶紧跑到车子旁检查了起来。只见他打开前车盖子一看,嘴里说着小伙子,小毛病啊,你这是没经验,以后要几个人一起开车,有个照应才是。

经过他简单一鼓捣,我的车便能发动起来了。

吃一堑长一智。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,作为一个司机,不仅要有好的开车技能,更应该懂得汽车的一些原理和维修知识。只有这样,才能面对各种突发状况。

回去之后,我找到了一些书籍,开始学习车辆的构造、发动机原理等等。同时,我还会向有经验的修理师傅请教,有时候对于车辆的一些小毛病,我就会自己上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,我便掌握了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。

(工业学大庆时期的老照片)

就这样整整干了十年,由于一直表现都很优秀,在年的时候,单位把我推荐为自治区“工业学大庆”劳动模范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最终我通过了层层考核,被评选上了。

也许你会诧异,一个小小的驾驶员竟然能评上劳动模范?

可在当时驾驶员并不容易。那时新疆的路况不像现在到处是柏油路,那都是沙子路,作为一名驾驶员,就算你起早贪黑地开车,每天最多开公里。

另外一方面是,途中的餐馆很少,不像现在有服务区,或者可以带一些简便的食物。但是餐馆隔得都很远,自带的食物都是硬邦邦的难以下咽,也不适合天天吃。

即使条件艰苦,我们每个驾驶员都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任务,甚至超额完成。

我们运输粮食作物,实行的是单车核算。每个人、每辆车都有任务指标的,一个月跑了多少公里?运输量是多少?节约了多少油?挣了多少钱?每个月都会进行精细的核算,作为评优的依据。

一年下来,我为GJ赚了60多万,节约了七千多公斤汽油。正是这些骄人的成绩,我才会被推荐为自治区的劳动模范。

(77年,自治区工业学大庆劳动模范奖状)

工作和家庭永远是天平的两端,你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工作上,那么,在家庭付出上就会减少。在我努力工作,获得荣誉的时候,对家庭有了更多的亏欠。因为长期在外奔波,加上老婆也要上班,我们二人根本无暇照顾孩子。无奈之下,只能把老家的妹妹接过来,帮忙照看孩子。

爱人的理解,妹妹的帮助,才让我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开车。劳动模范的一半功劳应该是属于她们。没有她们背后默默地支持和理解,我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。

(粮食、商业部和交通部颁发的劳动模范奖牌)

自治区的劳动模范,我连续保持了四年,之后又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
年,被粮食部授予全国粮食劳动模范称号;

年,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;

年,因安全驾驶,被交通部表彰。

沉甸甸的荣誉,让我感到特别的自豪,毕竟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,我做到了。

当时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,我内心特别的激动。我从来没有奢侈过如此高的荣誉,每一天我只是在做分内的事情。无论是自治区,还是GJ层面的荣誉,我心里充满了深深地感激之情。

一个从小吃不上饭的穷小子,因为政策,得以生存下来。不仅活了下来,还让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。我唯有踏踏实实的工作,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螺丝钉,为GJ的繁荣富强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,才能对得起祖国对我的这份厚爱。

(粮食、商业部和交通部颁发的劳动模范奖状)

在工作岗位上,我一直干到了退休。5年,退休后的我就开启了养老生活。

我和老伴养育了三个孩子,两个儿子一个女儿。当时没有计划生育,可以随便生,但是我觉得三个孩子就很好,就没再要。

三个孩子相继成家立业,都过的还不错。大儿子在环保局工作,媳妇在银行上班。老二不想吃铁饭碗,自己创业,媳妇在铁路上工作。小女儿在旅游局工作,女婿在公交公司。

这三个孩子相处得很和谐,也很孝顺。退休后,我和老伴就帮他们带带孩子,同时养点花花草草陶冶生活。

为孙子辈的孩子们操劳了十年,他们的小翅膀硬了,开始了独立的生活,我和老伴才有了自由的时间。我们便想着去山东看看我老伴的大姐。

(全家福)

当时,大姐和姐夫已经住进了养老院。之所以住进养老院是因为姐夫的身体不好,已经完全没有记忆力。我小舅子为了减轻大姐的负担,便到处考察养老院,最终选定了RC养老。

大姐和姐夫搬进来以后,特别的满意。由于环境、护理各方面的原因,姐夫的身体也有好转,记忆力还恢复了一些,从刚开始连大姐都不认识,到现在已经记起以前的一些事情。

当时大姐和我们通电话的时候,就告诉我们这边的养老院真心不错。可当时我不需要住养老院,也没有放心上。再说当时对于养老院的看法还是老一套,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住养老院,很多养老院也是名不副实。新疆的几个同事也有住养老院的,结果没几天就不住了,里面的设施、服务太差了。

(年逾七十的我)

现在有时间了,我和老伴就商量去看看大姐他们到底过得怎么样?这一趟探亲之旅,我们却与威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看到姐姐和姐夫脸上洋溢的笑容,我心里羡慕极了。

威海的空气特别的纯净,水质顶级好,环境宜居。养老院的住房跟宾馆一样,各种设施一应俱全,房间里有报警器,安全扶手。里面的服务也很周到,卫生有专人打扫,窗户玻璃每日擦洗,油烟机也是每日清洗,老人们居住的房间特别的干净舒适。

更让我诧异的是,如此高端的养老院,收费却不高。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,这里就是养老的天堂。

呼吸着新鲜的空气,喝着纯净的水,我当下决定在这里养老,我和老伴就这样住了下来。我姐姐还取笑我,以前让你来还不乐意,这就一眼就相中了。

(养老院里聚餐)

几年前,姐姐曾经鼓动我来这边养老。我寻思孩子们都很孝顺的,住啥养老院呢?所以对姐姐的劝说一直是无动于衷的,可这次的威海之行,改变了我的看法。

我们住下来之后,第二年回了趟新疆,把那边的房子卖了,就返回来了,在养老院安了家。住在这里,我和老伴过得很开心,有专门的人员照顾我们,给孩子们也减轻了负担,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?

我和老伴开心了,可家里人不愿意了。尤其是儿子和小女儿,他们担心我们在这边吃不好、住不好。无论我们怎么说这边的好处,他们始终不相信,即使视频也是徒劳。

为了解决他们的担忧,我提议让他们派个代表来看一看,体验一下,然后再做出最后的决定。就这样我小姨子一家人在年4月份来到了养老院。

(养老院夜景)

他们在这里呆了半个月的时间,双手赞成我们住在这里。他们回去后,也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家里的孩子们,打消了他们内心所有的顾虑。

在这里住下来的不仅有老伴的姐姐,还有老伴的另一个妹妹。他们比我们早来半个月。姐妹三人都住在这里,也成了一段佳话。

到现在我们来养老院已经两年了,深切的感受到了这里的人性化管理。刚到这里,我们天天吃食堂,后来便想着可不可以自己做饭,但是我们的公寓里没有厨房。

我们好多老人都向领导反应了这个问题,没想到领导特别重视,两个月的时间就建立了一个宽敞的公共厨房。厨房里的设施全是插卡使用,对于老人来说特别的安全。

无论是对于我们建议的采纳,还是厨房的用心建设,无不体现了养老院领导的人性化管理。只有把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,老人们住在这里才会舒心,才会把这里当成家。

(我和老伴在养老院公共厨房里拍的照片)

最近因为威海疫情严重,养老院也进行了封闭管理。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有意思,院领导便给老人们分配点土地,大家可以种菜,劳动让生活不那么乏味无聊。

回过头去看自己的人生,我认为自己做对了两次选择,第一次是去支援新疆。虽说是为了活命,但是却开启了另一样的人生。如果没有那一次的选择,也许劳动模范上就不会有我的名字。

第二次是选择来到了威海的养老院。虽说这里有我的亲人,但是吸引我留在这里的是这里的环境,这里的水,这里的人性化管理。如果没有这一次的选择,我的老年生活应该是乏味无聊的,而不像现在活得五彩缤纷。

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位真人故事,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。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,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,都请私信

真实人物采访,随时欢迎您的到来!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w/208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